探索历史足迹,讨论历史话题,关于“辛弃疾的临终遗言说了什么?”的相关问题,相信大家都很感兴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我很难想象,这么一首壮怀激烈的词竟然出自南宋,哪怕是汉唐末期也行啊,可偏偏是南宋......
公元1161年,平静了34年的宋金边境又被战火点燃了。
金朝皇帝完颜亮亲率60万大军南下,准备给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以雷霆一击,实现草原民族的第一次大一统。
伐宋,完颜亮是有绝对信心的。弑君篡位的他对于宋人有着天生的蔑视,他根本不相信,一个只知道用钱和女人来赎买和平的政权会敢于用武力反抗。呵!无非就是再重新上演一次“靖康之围”罢了!
完颜亮是这么想的,甚至连南宋朝廷也是这么想的。可历史告诉我们,总有人会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血荐轩辕,比如辛弃疾。
南宋的史官在给辛弃疾编撰生平时,总是会不自觉地强调他的出生年份——绍兴十年。事实上,按照历史逻辑推断,辛弃疾的出生年份应该是天眷三年,因为此时,辛弃疾的故乡济南府历城县已经被纳入金国的版图了。
生在金国,用金国的年号纪年貌似并没有错。可辛弃疾不接受!即便是曾连续两次参加金国的科考,他的试卷上也从来都是用“靖康”或者“绍兴”纪年——这当然不会被金国的考官所接受,辛弃疾的成绩也可想而知。
其实,只要辛弃疾愿意,他完全可以不用科考就能谋取一官半职。他的祖父辛赞是金朝敕封的开封知府,安排辛弃疾入仕简直就是分分钟的事情。可无论是祖父还是辛弃疾本人,都不愿意这样做。辛赞之所以做了金朝的官,完全是出于自保,辛家祖孙三代都是大宋崩坏的见证人。金人铁蹄之下,汉族同胞的哀嚎,辛家不敢忘记。
辛赞老了,辛弃疾的父亲早逝了,到辛弃疾这一代该有所作为了!
就在完颜亮伐宋的同一年,辛弃疾在家乡拉起了一支2000人的义军队伍,而辛弃疾本人也遇到了他的第一个伯乐,耿京。
耿京是很器重辛弃疾的,对于这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耿京给予他的第一份职务便是掌书记。义军的所有机密文书和帅印都归辛弃疾保管。要知道,北宋第一任宰相赵普就是从这个职务开始做起的。
遗憾的是,耿京不是赵匡胤,辛弃疾也不是赵普。接下来发生的“帅印盗案”差点就让辛弃疾的人生提前定格了......
在拉拢另一股义军的时候,辛弃疾向耿京推荐了一个名叫义端的花和尚,两人相差近二十岁却都有满腔热血,这让辛弃疾对义端好感倍增。可义端有自己的小心思,他看见辛弃疾小小年纪就能掌握重权,自己却从一个小首领变成他人麾下的小卒,心中不免升起一丝嫉妒。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义端悄悄偷走了帅印,准备投奔金军。得知帅印丢失,耿京大怒,他立刻叫来辛弃疾问罪,怀疑他和义端串通一气,勾结金军,当即就要判他死罪。辛弃疾不怕死,但他不想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尤其是还担着“通金”的罪名,这更加让他不甘心。于是,他主动请缨:追回帅印后,甘愿引颈就戮!
是夜,辛弃疾领着100多号人出发了。长夜横刀诛宵小,鸡鸣始见乃君还。只一夜的功夫,印鉴和义端的人头便出现在了耿京的帅案上——义端本想用帅印换一条生路,可辛弃疾连正眼都没瞧他一眼,直接手起刀落......
哼!我可不是只会“空悲切”的书生!
义军在金国大后方,随时面临着被围剿的危险,要想给予金军有力的打击,必须要和南宋朝廷取得联络。辛弃疾是第一个想到这一点的人。
于是,在耿京首肯后,辛弃疾率领着自己的部众踏上了南归的征程。
从济南到建康,1200里的战线上布满了金军的重重关卡,更危险的是,此时的金军正陈兵南宋边境,辛弃疾一行人要想南归,就必须要直面金军的主力。一条血路就此杀开,一个多月后,辛弃疾抵达了建康。
见到宋高宗的那一刻,辛弃疾百感交集,这是他第一次见到中原大地真正的主人,他以最亢奋的精神状态向高宗皇帝表达了义军想要归附南宋的意愿。对此,高宗皇帝也大为震动,他立刻命人起草了一份任命诏书,授予耿京天平节度使一职,同时,又敕封辛弃疾为右承务郎。辛弃疾领旨拜谢。
右承务郎,一个闲散的文官职务。对于一个跨越1200里生死线的将才来说,这样的封赏简直就是蔑视。可辛弃疾并不在意,甚至还十分珍视——这是他第一次被授以南宋的官职,他的精神终于有了归属,不再是游荡于金国的大宋遗民了!
来不及细说,辛弃疾怀揣着圣旨踏上了归途。可当他日夜兼程赶回山东时才发现,义军已经群龙无首了!原来,在辛弃疾离开没多久,叛贼张安国就发动了偷袭,耿京的头颅被他送到了金军大营请赏!
义军的崩溃让辛弃疾怀中抱着的圣旨成为了废纸,他被彻底激怒了。在遣散义军后,辛弃疾点了50名死士向金军大营发起了冲击——金军50万有余,而辛弃疾只有50人!历史上只有两个人敢这么干,一个是辛弃疾,另一个则是比辛弃疾早出生1000多年的赵子龙。
在金人看来,辛弃疾的这种攻击无异于自杀。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辛弃疾赢了!50余骑在金军大营左冲右杀,如入无人之境,金兵做梦也没想到,那个身先士卒的年轻人甚至连个将军的头衔都没有,他们更不敢相信,这位冷面书生会是一个南人。
真是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
在金兵近乎痴呆的注视下,辛弃疾活捉了张安国并将他拴在马背上,辗转千里,直奔南宋行在建康。当一个叛徒的人头落地之后,一个铁血英雄的传奇便在南宋朝野流传开来。当大臣洪迈第一次看见辛弃疾时,他似乎都能闻到辛弃疾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那种来自荒漠的粗犷气息,这绝不是衣冠南渡之流所熟悉的味道。
传说,辛弃疾的长相神似古怪的青兕,而青兕是一种比老虎略小、奔势如豹的猛兽。他这古怪而凶猛的形象在满朝江南秀士的眼中就是一个异类,这注定了辛弃疾的悲剧。
从北方杀回来的辛弃疾很快就有了新的身份——归正人。何为“归正人”?简单来说,就是指那些生在中原,却陷于失地,而后又复归中原的人。
辛弃疾不知道的是,对于这样的人,南宋朝廷是不会委以重任的,即便辛弃疾曾在宋金边境两进两出,斩杀金军数百人,也不能逃过这种歧视,更何况他还参加过金国的科考,光凭这一点,朝臣的口水就足以淹死他了。
辛弃疾就这样在南宋朝廷安顿了下来,他无法和那些大臣们交流,却愿意和皇帝交心。在他看来,无论是宋高宗还是宋孝宗,亦或是后来的宋光宗、宋宁宗,辛弃疾都十分热衷于给他们提战略意见。每当翻阅完辛弃疾的奏折后,皇帝们都会笑着给予辛弃疾鼓励,却从来没有把辛弃疾提的任何一条付诸行动。
守江淮、屯兵屯粮、策反故地遗民......一条条精妙的平天下谋略最终都石沉大海。辛弃疾有些失望,同时,更多的是不解,他把这一切都归于自己的智谋还不够好,还不足以引起皇帝的重视。可在皇宫深处,他看不见的,是赵宋皇族宁可纸醉金迷,也不愿重振旗鼓的真相。
公元1203年六月,蹉跎了近四十年岁月的辛弃疾终于等来了朝廷的召唤。他本以为是上前线,他甚至让家里人都准备好了棺材,带到战场上去,可他等来的,却是一纸调令:任辛弃疾为浙东安抚使,即刻上任。
又是一个闲职,捧着朝廷的调令,辛弃疾两眼有些发酸,在梦里,他不知梦到多少次在火线冲杀的场景,那把宝剑,生锈了又被磨好,磨好了又生锈,反反复复不知多少岁月——可能,这一辈子,再也无法带着它上战场了吧!
绍兴是陆游的故乡,辛弃疾和陆游在这里相遇了。两个几乎拥有同样遭遇的人碰到了一起,两双枯槁的手紧紧相握,辛弃疾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他为蹉跎的岁月而哭,更为那些在北地日夜盼望王师的遗民而哭。
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感染了严重的风寒。当朝廷终于想起要北伐复国的时候,辛弃疾已经病入膏肓了,九月初十,辛弃疾病逝了。当朝廷派人前来吊唁时得知,辛弃疾在临终前只说了四个字,杀贼!杀贼!
这四个字,朝廷没有听见,使臣也没有听见,但那柄始终卧放在辛弃疾枕边的宝剑却听见了!听得一清二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