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姓,源出有五,一般以源流一为主流,辛姓陇西郡望由秦汉之际初具规模,下传至五代十国依旧长盛不衰,而且高官不断,这种史实为他姓所不可比拟。辛姓人才济济,从周朝开始即有辛姓名人入载史册,尤可一提的是辛弃疾,其文韬武略备受千秋万代的敬仰,更为辛姓家族增添了光彩。
姓氏源流
源流一
出自莘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 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 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氏,便产生辛姓。
源流二
源于 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裔高辛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据《路史》所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
源流三
出自上古有辛氏部落的后裔。
源流四
出自赐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赐项氏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代,此支为天水辛姓。
源流五
出自他族汉化改辛姓:
(1)源于 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扎拉哩氏(亦称查拉里氏、贾拉喇氏,满语为Jalari Hala),源出元朝女真扎剌儿部,以部为氏,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张氏、詹氏、年氏、白氏、辛氏等。该支辛氏始祖为扎拉哩·辛泰,是明朝末期著名的后金将领扎拉哩·西特库的弟弟,为满洲正蓝旗人,世居瓦尔喀。当时扎拉哩·西特库由护军参领围攻锦州有功,后在从征四川时阵亡,加世职骑都尉,由弟弟扎拉哩·辛泰承袭骑都尉之职。在扎拉哩·辛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辛氏,居锦州,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觉尔察氏(满语为Giorca Hala),是满族大姓之一,以地为氏,族人众多。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觉尔察(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温家窑)、长白山区等地,另有清太祖祖父的兄长德世库后裔,后被革退、系紫带子者,沿用祖名觉尔察为氏的。所冠汉姓为赵氏、肇氏、孙氏、常氏、陈氏、艾氏、辛氏等。该支辛氏始祖为觉尔察·阿巴泰,为著名的后金开国十扎尔固齐之一,满洲正白旗人,世居完颜(今吉林通化及其西南地区),从额亦都招抚东海四部,觉尔察·阿巴泰累官至纛章京,加授游击世职,后在攻取雅兰路时阵亡。其子觉尔察·辛泰承袭游击之职,以护军统领、三等轻车都尉从征明朝时也阵亡,加世职三等男。在觉尔察·辛泰发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辛氏,世代相传至今。
(2)源于 蒙古族,出自清朝时期甘肃碾伯土司朵力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初期,甘肃碾伯县(今青海乐都)有个土司名叫朵力癿,为西宁州土人(蒙古族)。
史书记载: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朵力癿率部归附明王朝,被明太祖朱元璋授百户之职,任西宁卫土指挥佥事。后其子七十狗承袭其职,成为当地有名的土司。
朵力癿在世时将自己的孙子改汉姓为“辛”,叫“庄奴”,其世家始以辛为氏。辛庄奴及其后裔子孙皆为著名的碾伯辛土司世家,随称辛氏,世代相传至今。
碾伯辛土司世家世系为:朵力癿→七十狗→辛庄奴→辛荣→辛政→辛海→辛宝→辛威→辛世安→辛方略→辛伟鼎→辛振邦→辛朗→辛必正→辛广贤→辛长寿→辛德成→辛裕后。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辛伟鼎率部归附满清政府,授百户之职,任西宁卫土指挥佥事。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青海、甘肃地区回民起义,湟中大乱,堡塞俱在战火中被毁,辛德成挈其子辛裕后避居于西藏地区。
一直到了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辛德成才归回故里王家堡,由儿子辛裕后袭其职,仍为碾伯土司,任西宁卫土指挥佥事。
(3)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 土族、 藏族、 土家族、 仡佬族、 苗族、 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启。父大禹,母涂山氏,夏朝开国君主。启建立了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禅让制一去不返,世袭制度从此确立。启建国后,封庶子于莘,其后以封地为氏,因莘辛在古时同音,后去掉草头,称辛姓,尊启为辛姓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辛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姓氏,人口约一百一十万七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9%左右。辛姓发源于今陕西合阳(莘国),为夏时诸侯,夏传至桀时灭亡。商时辛姓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 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春秋战国时, 晋国有辛俞、辛寥,周国都(今河南省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表明辛姓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
两汉之际,辛姓在 陇西(郡治今甘肃临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别是 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姓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此际还有赵(今河北省一带)人辛垣平。由此可知,辛姓族人已经遍布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 陇西繁衍的辛姓已经族大人众,枝繁叶茂,而且高官不断,数量众多,辛姓陇西郡望已经形成。另外,在 雁门一带的辛姓也势头很猛,并形成了辛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望。此际,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姓在今甘肃兰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颇为辉煌。另外,辛姓在河南也繁衍地颇为兴旺,并有辛普明由河南徙居 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当为辛姓入迁江南第一人。
隋唐时期, 陇西仍是辛姓主要繁衍之地,而且势头不减,并出现了辛姓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将。
五代十国至两宋,辛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陇西郡望尤在,但已失去往日光彩,在今陕、晋、豫、冀、鲁等地辛姓发展迅速,尤其在今山东境内,辛姓繁衍的尤为兴盛。随着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现了更多的辛姓人家,并且已有辛姓入闽。
元代,有辛姓迁居新疆。
明初,山西辛姓作为明朝 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明代以后,辛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辛姓繁衍最盛。
清康乾年间以后,河南、河北、山东之辛姓闯关东者甚众,其中山东辛姓为中坚力量。
如今,辛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为最多,上述四省之辛姓约占全国汉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
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