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为海阳常见姓氏,主要分布于南部区域。而南部又有东南和西南之分。东南之辛氏,以大辛家村为主要聚居地。西南之辛氏,主要集中在小纪镇,如黄崖、书院、笤帚夼等村。
关于东西两支辛姓人之间的渊源,民间有多种说法(口传大辛家和黄崖辛姓祖先为兄弟,不过年代久远,资料不多,难以详细考证)。按照《海阳市镇村简志》的记载,两支辛氏均出自陇西郡望,后迁至湖北襄阳。至明初洪武时,又迁至胶东半岛,分别建村定居。
而根据大辛家村辛氏族谱的序言记载,海阳辛氏出自甘肃陇西、后迁湖北襄阳府。几经变迁,于明洪武三年(1370)奉旨北迁,于莱州府宁海州乳山乡于疃新南四甲菩萨顶山之阳建村,九年隶登州府。立村以姓氏命名为“辛家”。
明初移民时曾有规定,同族之人不允许在同一州县聚居。当时小纪镇一带为莱阳县辖区,而留格庄以东之大辛家,则属宁海州之乳山乡。因此,东西两支辛氏虽然现在同属海阳,但在迁徙之初,其实也是遵循同族不同县的原则进行安插。
大辛家于明初建村之后,人丁逐渐兴旺。在宁海州时期,这里距离州治较远,有藏在深闺人未识之感。而至清代雍正朝海阳建县后,此处距离县治凤城较近,且同在海岸线上,在史志当中的存在感逐渐增强。
上世纪中后期,这里长期是同名公社(乡镇)的驻地。后来大辛家镇虽然合并至留格庄镇,不过大辛家村仍保持了较大的规模,根据村志的记载,在2002年统计时全村人口共有1093户,姓氏种类虽然比较繁多,不过辛姓始终是主姓。
因为曾是乡镇驻地的缘故,大辛家村外面有一条比较繁华的商业街。而穿过商业街向南向西,则是村里的老宅区域。石头墙、拴马石、小瓦顶随处可见。村里的辛氏宗祠,就在这一区域的中间。
听村里人介绍,这座宗祠古已有之,前些年又重新修葺了一下。这位朋友在拍照时,加上了时光记忆的滤镜。这样的视角,也很能体现出宗祠的古朴肃穆之风。下面的图片就带大家感受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