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1
一部逾万言的辛姓族谱,日前在秦州区华歧乡辛大村发现,族谱记载了辛姓的根源,源于陇西管辖的秦州西街。这不仅证明了辛姓根植于天水,而且填补了我市历史文化研究尤其姓氏发掘研究方面的一些空白。现刊发原天水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辛启荣先生撰写的文章,揭开《辛氏族谱》的真实面目。夏禹之子名启,分支于莘,莘故址在山东。甘肃天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秦昭王27年(公元前280年)就设置了陇西郡。该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它包括陇山以西,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即今兰州部分、定西、天水、陇南地区的所属各县。郡治先设在狄道(今临洮)后迁襄武(今陇西)。辛姓的根起源于陇西郡管辖的秦州西街。汉文帝刘恒时(公元前179年)敕授皇清为臣迁移陕、甘、秦州西街居住。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辛武贤生于秦州西街。幼年习文.中年习武演练兵法,文武双全奇谋天才。他同赵充国一起屯田三奏,议事剀切详明。大......
汉末时期各郡县都存在着一些宗族大姓,但是在历史记载中往往突出个别人物。本篇就来聊聊汉末时期的辛姓人物们。梳理了《三国志》、《后汉书》中提及的辛姓人物们,列个名单:辛毗pí、辛敞、辛评、辛宪英、辛韬、辛冉、辛机、辛曾。汉末三国时期留下记载的辛姓人物较少,其中辛毗、辛评、辛宪英在后世都颇具知名度,他们之间也有亲戚关系。“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也”——《三国志·辛毗传》【辛毗,他年轻时和同郡杜袭、赵俨、陈群齐名,同为才华横溢之辈。辛毗先是随兄长辛评为袁绍效力,后来加入曹魏阵营,曹丕被立为太子后还特意与他分享喜悦。辛毗最终官至卫尉,在逝世后还配享魏文帝庙。有个儿子辛敞在魏国担任河内太守,女儿辛宪英嫁给了泰山羊耽】“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配、纪与尚比,评、图与谭比”——《三国志·袁绍传》【辛评,颍川辛氏在汉末时期就已经颇具影响力,辛评在袁绍势力中也颇受重视,尤其是袁谭、袁尚相争时,就是在投降曹......
笔者有位姓辛的朋友,他的老家在烟台海阳市留格庄镇的大辛家村。这次回家,他拍了不少图片,其中就有村里的辛氏宗祠。大辛家村为胶东有名的辛姓聚居地,笔者久闻其名,此前虽曾路过这里,但并没有记叙。这次正好就着这位朋友的图片,简要介绍一下大辛家村的历史。辛,为海阳常见姓氏,主要分布于南部区域。而南部又有东南和西南之分。东南之辛氏,以大辛家村为主要聚居地。西南之辛氏,主要集中在小纪镇,如黄崖、书院、笤帚夼等村。关于东西两支辛姓人之间的渊源,民间有多种说法(口传大辛家和黄崖辛姓祖先为兄弟,不过年代久远,资料不多,难以详细考证)。按照《海阳市镇村简志》的记载,两支辛氏均出自陇西郡望,后迁至湖北襄阳。至明初洪武时,又迁至胶东半岛,分别建村定居。而根据大辛家村辛氏族谱的序言记载,海阳辛氏出自甘肃陇西、后迁湖北襄阳府。几经变迁,于明洪武三年(1370)奉旨北迁,于莱州府宁海州乳山乡于疃新南四甲菩萨顶山之阳建村,......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辛姓历代名人69名,占总名人数的0.15%,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二十位;辛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6%,排在并列第一百八十八位;辛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3%,排在并列第二百八十位;辛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5%,排在并列第一百九十八位。辛甲,西周开国大史。原事商王纣,曾献纣七十谏,纣不听,无奈投周。由召公奭推荐,任周大史,受封于长子。曾倡议百官群臣各献箴言,劝王行善补过。今存“虞人之箴”。辛文子,即文子。春秋战国时人,生卒年不详,散文家,祖籍宋国(今河南省),代表作品为《文子》。辛胜,秦国将军。秦王政二十年,燕国派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秦派大将王翦、辛胜攻燕,于易水之西大破燕军。辛追(前3世纪—前186年),辛胜之女,因与后称南越王赵陀之关系,为护家族之利,辛追嫁西汉长沙相利苍助其抗赵陀,育有一子利豨,是长沙市......
辛姓,源出有五,一般以源流一为主流,辛姓陇西郡望由秦汉之际初具规模,下传至五代十国依旧长盛不衰,而且高官不断,这种史实为他姓所不可比拟。辛姓人才济济,从周朝开始即有辛姓名人入载史册,尤可一提的是辛弃疾,其文韬武略备受千秋万代的敬仰,更为辛姓家族增添了光彩。姓氏源流源流一出自莘姓。由莘(Shēn音伸)氏所改。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氏,便产生辛姓。源流二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裔高辛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据《路史》所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源流三出自上古有辛氏部落的后裔。源流四出自赐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赐项氏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代,此支为天水辛姓。源流五出自他族汉化改辛姓:(1)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
辛家祠堂在今恒州北堡中间,占地三间,坐北向南,仅存地基。族人保存的那一套挂轴,也叫族谱,是清朝中期族人仿照原始挂轴制作的,用于祭祀...
【辛氏家谱源流】辛氏家谱字辈排行汇编,山东德州辛氏字辈:“洪光玉家泰秉兴建电同”。山东平度辛氏字辈:“德为福明书吉...
...
...
...
辛堂村,四季分明。南临黄河,北系太行,与太极拳发祥地陈家沟相邻,地处青峰岭上,因姓辛祠堂在此故而得名。辛堂村,该村490户人口,土地2500亩,此地盛产纯真四大怀药:尤其山药、地黄最为有名,该村种植面在1000亩以上,是此村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四大怀药营养价值极高,我们村民经过加工装箱后远销世界各国。该村水力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新洛路焦作黄河大桥的贯通为该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辛弃疾趣事几则(一)义斩义端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再也忍无可忍,终于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22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很可惜的是,在这一时期,年轻的辛弃疾并没有机会在军事舞台上展现他的过人才华,当时,义军首领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过多的青睐,只命他做了一名无足轻重的文官,掌管文书和帅印。在军队里任文官这一年,出了一件事,终于令耿京对辛弃疾这么一个文武双全的秀才,从此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觑。事情是这样的,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个和尚,他的名字叫义端,是辛弃疾的拜把子兄弟,这个叫义端的和尚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偷偷的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
为人和善以礼相待互帮互助敬老爱幼家庭和睦仁义道德人人兼备自信自爱自立自强团结一致勤俭节约发家致富兴业发达保家卫国人人有责遵纪守法国泰民安世世代代铭记心中永久传承...
宝鸡市辛氏人口1万多陈仓区彪角镇黎明村凤翔陈村镇庞家务村,全村人姓辛。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段家镇段家村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段家镇青龙村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凤鸣镇孝子陵村陕西省西安王曲街道北江兆村宝鸡姓氏文化丰富在凤县唐藏镇通往通天河景区途中,有一个村庄叫辛家庄村,住着百余户“辛”姓村民。村里存有一本清代族谱《辛氏家先牒谱》,族谱中写:“唐藏辛氏始祖名酉庚,于元代末期至正年间,为躲避战乱,从四川成都迁居而来。”如此算来,唐藏辛氏已有600多年历史。在辛家庄村东南辛家陵园塬下的“墓子湾”,墓主人是唐藏辛氏族人、明代天津兵备副使辛思齐,虽然辛思齐的官职不算特别大,却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赐墓地、立牌坊及石雕仪仗,以示褒奖。《凤县志》讲辛思齐“以清慎著名”。明末社会动荡,彼时,辛思齐致仕归乡,在老家唐藏生活。一支反朝廷队伍进入唐藏,叛军听说辛思齐做过官,在当地很有威望,便想让辛思齐投效叛军,影响民心。辛思齐......
...
...
...
...
万载辛氏族谱
万载辛氏族谱
万载辛氏族谱
万载辛氏族谱 [共65卷含总卷2卷, 长房谱44卷, 次房谱1卷, 幼房18卷]
万载辛氏族谱
万载辛氏族谱 [共65卷含总卷2卷, 长房谱44卷, 次房谱1卷, 幼房18卷]
万载辛氏族谱 [共65卷含总卷2卷, 长房谱44卷, 次房谱1卷, 幼房18卷]
万载辛氏族谱
万载辛氏族谱
万载辛氏族谱 [共65卷含总卷2卷, 长房谱44卷, 次房谱1卷, 幼房18卷]